器官移植中心联合多学科成功处理胆道铸型综合征
2015-07-10 14:40 / 医院新闻 / 人浏览

    近日,器官移植中心联合介入医学科及介入手术室成功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biliary cast syndrome, BCS)”,填补省内空白。
    患者辛某,2015年在我院行肝移植术后,出现黄疸、发热、陶土色粪便、尿色深黄、胆汁引流量减少等症状,胆汁内混有大量坏死物,介入下经T管胆道造影提示肝门部胆管局部充盈缺损,考虑为“胆道铸型综合征”。在肝移植科张顺教授的带领下,胡维昱副主任医师、关鸽及孙延东医师联合介入手术室及介入医学科王彦华副主任医师,先后4次行T管瘘道扩张术,逐步将8F T管窦道扩张到16G外引流管。先后通过纤维胆道镜成功将肝门部胆道铸型完整取出,再于介入下经T管窦道向左右肝管分别放置外引流管1根。经过肝移植科和介入医学科的悉心治疗,患者肝功好转,顺利出院。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0%~40%,其中6%~13%的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病死率高达19%,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及导致移植物丢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被肝移植先驱Roy Calne爵士称为“阿喀琉斯之踵”。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是胆道并发症的一种,指肝移植术后在肝内外胆道内形成胆道树样的铸型坏死物“胆道铸型”填充于胆道,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非吻合口胆道上皮坏死或狭窄,并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治疗BCS的核心内容包括解除梗阻、取出铸型、治疗随后的非吻合口狭窄。对留有T管的患者,首先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治疗,该方法途径短,便于操作,可观察到铸型是否取净及胆道上皮的受损情况,可反复多次操作,不易诱发急性胰腺炎。取出铸型后治疗随后的非吻合口狭窄,可经T管窦道行放射介入治疗,多采用气囊对狭窄先行扩张后行支撑管引流治疗,实现多根支撑。
    我院器官移植中心成立以来,在医院的支持及全科的努力下,短时间内已成为国内器官移植的领跑者。此次,肝移植科联合多学科成功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标志着我院在处理肝移植术后复杂胆道并发症的水平已达国内前列。
(器官移植中心  孙延东 胡维昱)


介入下经T管胆道造影

                              取出的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