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医学中心成功治疗复发性颅底脊索瘤患者
2015-06-30 16:04 / 医院新闻 / 人浏览


艰难接诊

患者,女,38岁,湖北咸阳人。201411月因“颈部疼痛、吞咽困难”在武汉同济医院行颅脑MR发现颅内占位,20141217日于北京天坛医院MR诊断为左侧咽旁、咽后及斜坡下占位,颅底脊索瘤。1218日行全麻下内镜经鼻蝶窦脊索瘤局部切除术。

术后1月感颈部疼痛,201539日北京天坛医院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并较前扩大,遂行25次放疗,照射剂量5000 cGy1月前,患者左眼视力模糊、不能睁开,双耳听力减退,味觉下降,左侧面肌痉挛。到上海、广州寻求进一步治疗。经上海仁济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专家推荐,患者于61日来我院介入医学中心就诊。

“看着夫人病情一天天加重,我们一家人心急如焚。北京的专家告诉我们回家等着,姑息治疗,我们很沮丧和无助。非常感谢上海仁济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专家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介绍到贵院找到胡效坤主任,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患者的丈夫深情地说

充分准备

接诊后胡效坤主任会同李子祥主任、神经外科孙鹏教授认真研判病情,明确了肿瘤侵及右侧枕骨斜坡及右侧岩锥尖、咽后间隙、右侧桥小脑区、双侧海绵窦,系脊索瘤复发,且较前明显增大,无法再次行外科切除治疗

患者病灶侵及范围广,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许多重要血管、静脉窦、神经及颅脑功能区,这些碰不得的结构就像一个个雷区,手术难度可想而知。胡效坤孙鹏仔细设计手术方案,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精确设计手术进针入路,研究如何巧妙避开这些“雷区”,经过和患者充分沟通,决定分次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如果我们拒绝给该患者治疗,患者一家人的希望将彻底破灭,医学需要我们挑战极限,我们要做的是沟通到位、仔细谨慎、突破自我。各种预案要准备充分,不让患者带着希望来,带着失望走!这个活,我们接了!”胡效坤主任在术前讨论的发言坚定有力,激励和鼓舞着大家。

“惊心”治疗

手术按计划分两次进行,首先对后颅窝及脑干旁、桥小脑角处病灶进行治疗。

6月4日下午1330,黄岛院区放射科CT二室。

备皮、摆位、CT增强扫描、定位、消毒、铺巾、局麻……,治疗前的每一步都在胡效坤主任的关注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镇静药、止血药、栓塞剂……,再检查一遍,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要这样避开椎动脉、这样避开乙状窦、这样离脑干1公分、这样不损伤听神经、一定要注意海绵窦……”胡效坤术前设计的手术进针路线让大家眼花缭乱,更让大家心里捏着一把汗,几个助手和周围观摩手术的进修生、研究生围成一圈,似乎加重了手术的惊险性,大家翘首以待。

颅骨钻孔、麻醉硬脑膜、刺破硬脑膜、特制蘑菇头穿刺针进入颅内。胡效坤熟练地操作着,CT扫描一次次定位,穿刺针巧妙避开各个“雷区”,准确到达靶点,再调整穿刺针的角度,依次植入放射性粒子,缝合、包扎。

CT扫描,无并发症,术后即刻验证,粒子分布合理,靶区剂量达12000cGy,适形指数CI90%,治疗靶体积超出预期计划。

……

“下周对咽后椎前部病灶进行治疗,需要从双侧颞下颌窝进针,难度和风险比这次小多了,大家可以放心了。请不要忘记,此时此刻,神经外科孙鹏主任的团队正在严阵以待,一旦我们手术有意外,他们会第一时间为我们保驾护航。”胡效坤术后轻松地对大家说,这时,大家提着的心还没有放下。

14:30分,手术结束。

术后,给予制动、脱水等处理,患者无明显不适。

6月11日,顺利对咽后部病灶进行了治疗。

治疗后十天,患者视物模糊、颈部疼痛及听力下降等症状明显改善,左侧眼睛能完全睁开,面肌痉挛消失。患者及家属激动地邀请胡主任合影留念。

总结体会

脑内脊索瘤(chordoma)是颅底较少见的破坏性肿瘤,深在颅底部位,多起自斜坡中线部位,位于硬膜外,呈浸润性生长向前可生长到鞍旁或鞍上,甚至伸入颅内或向下突入鼻腔或咽后壁。向后颅窝生长累及一侧桥小脑角,或沿中线向后发展而压迫脑干。单纯手术的局部复发率高达100%,复发后的再治疗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我院开展的放射性粒子治疗,将为颅内肿瘤的治疗提供更为微创、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

颅内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治疗,一直是我院介入医学中心的优势技术,在业内具有相当知名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不断有经同行推荐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就医,提高了我院介入医学中心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自介入医学中心成立以来,已完成各种颅内肿瘤的治疗50余例,治疗和达100%

该患者是我院介入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治疗的第一例颅底脊索瘤,在胡效坤主任的带领下,取得了成功标志着我院颅内肿瘤的介入技术再上新台阶。(介入医学中心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