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脊柱外科西永明教授团队在3D打印辅助下完成高难度结核性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术。
46岁的王某,40年前因脊柱结核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逐渐出现脊柱后凸,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目前,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经常腰背部疼痛,已经20多年不能平躺睡觉。近3年来,患者感觉腰背部疼痛加重,出现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近1年症状尤其严重,行走时双下肢无力感明显,走路易摔倒,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为此感到苦恼不堪。
患者及家人曾多次就诊于全国各大医院,由于患者脊柱后凸严重,手术区结构混乱,黏连严重,手术风险极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1个月前患者及家人慕名求诊于我院西永明教授门诊,患者把自己的治疗经历及目前遇到的问题向西永明教授诉说后,西永明教授深表同情,考虑患者目前已经出现下肢无力及不全瘫症状,不进行手术将出现瘫痪风险,一旦完全瘫痪手术效果会很差,决定将患者收住院进行治疗。
患者的脊柱后凸超过110°,幼年时的结核感染导致患者从T5-T9椎体的破坏及融合,手术难度极大。既往的结核感染导致手术区域胸膜与截骨区域黏连明显,术中容易造成胸膜破裂,出现血气胸。为了对患者脊柱后凸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西永明运用3D打印的脊柱模型对手术区域的结构进行充分的评估,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规划及手术模拟。由于脊柱矫形手术难度极大,在崂山院区医务处组织协调下,组织全院会诊,西永明联合麻醉科、胸外科、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对患者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就患者的病情及进行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情况及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患者和家属积极要求手术治疗。
两周前,西永明团队在全身麻醉下为患者行胸椎后路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患者后凸顶点明显压迫胸段神经的4个椎体进行手术切除,并重建了脊柱矢状位力线,解除了胸段神经的压迫。
术中电生理医师应用实时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以确保脊髓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可能性。术中截骨区域与胸膜黏连明显,出现胸膜破裂,在胸外科团队帮助下进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在重症医学科团队协助下,患者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再次检查双下肢活动良好,患者感觉下肢力量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复查,患者的脊柱后凸角度从术前的110°恢复到50°,患者即将出院。
据西永明介绍,今年以来在同行介绍下已经完成多例脊柱矫形手术,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省内独立完成此手术的医院不多。
本次手术,西永明的脊柱畸形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对手术区域结构进行充分评估,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精准定位脊柱畸形复杂的解剖结构,协助手术方案的顺利实施,降低了脊柱后凸矫形过程中的风险,在脊柱外科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多学科合作为这种严重的脊柱畸形手术进行保驾护航,是我院综合实力及多学科团队合作能力的体现。
科普环节
脊柱结核常常由于结核杆菌的感染引起骨质破坏和椎体塌陷,可形成严重的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多数表现为明显的背部畸形,并出现逐渐加重的腰背部疼痛,严重者可造成脊髓的压迫,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产生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多严重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僵硬,单纯的原位固定矫形效果有限,不能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因此常需通过脊柱截骨术才能取得理想的矫形效果。
3D打印技术是以患者术前CT的医学数字成像为基础,打印出和患者脊柱一致的立体模型,1:1地还原出患者脊柱畸形情况,医生在术前通过模型清楚了解其脊柱骨性结构、变异、畸形等,从而可以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尽量避开风险点、危险区,对术中螺钉植入、脊柱矫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可最大程度提升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