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默道在接诊。 周光辉 摄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 娉
她,今年已经是84岁的高龄,每个星期二到星期六的早上7点,她依然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岗位上;她,是令业界称道、甚至有“传奇”色彩的“B超手”;她主刀的BI式胃大部切除术录像带曾被评为“卫生部教学示范教材”,并在全国推广;她,一生中有两次面临癌症的威胁,却把给患者做手术摆在抢救自己生命的前面……
她是张默道,一位终身医学专家,一位在一线默默工作了60余年的普通医生,也是一位总让患者念念不忘的可敬老者。
1953年,大学刚毕业的张默道来到青大附院(时称山大医院),开始了她为之沉醉一生的追求。她说,她一生只愿做一件事,也是唯一让她开心的事:给患者解除病痛。
医者一心。张默道用自己专注的爱心、专业的医术、专家的胸怀,忠实实践了一位从医者的誓言。
为了患者,她练就“绝活”
张默道有一手“绝活”:手诊。
她经常不依赖大型设备检查就能作出准确的诊断,在岛城医疗界颇具“威名”。
一位年逾七旬的女患者经常肚子不舒服,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查出病来,就慕名找到了张默道。张默道摸出患者的腹部有“肠形”,确诊为结肠癌;一名中年男子遭遇车祸出院后仍持续发烧,张默道叩诊时发现了患者腹部不易觉察的浊音,当场为患者做腹腔穿刺,证实了她的判断——脾被膜下出血。就在记者采访前几天,29岁的患者小文找张默道手诊后,拿出以前拍的B超片子一对照,惊讶地发现张默道的诊断结果与片子丝毫不差,连几处机器都无法显示的细微处增生,张默道也给画了出来。
张默道被称赞为“B超手”、“CT手”,这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特殊年代里的艰苦经历给予她的回馈。
“文革”时,张默道曾十四次被派下乡巡回医疗,亲身经历了乡下医疗缺医少药的困境。没有医疗器械,她用绣花针给摔伤的老人缝合了裂伤的头皮。她用课桌当手术台,把胃穿孔的农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村民被走火的土枪在肚子上留下了60多个弹孔,她在汽灯下为伤者缝合了200多针……这些在特殊年代练就的“绝活”,使张默道成为一名接地气的“草根医生”。
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高明的师傅指点,为了给患者以准确的诊断,她沉下心来,靠自己的双手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她将传统医学的“望、扪、叩、听”融会于临床,日积月累,成就了其丰富的医学诊断经验,并成为她骨子里的“技术基因”。
她开的药方最“省钱”
张默道很少让患者去拍片,除非需要手术非拍不可。只要她认为患者还不到需要做手术的地步,就不会让他们去拍B超、CT片子或做钼靶,这既为了帮患者省下那动辄几十、几百元的检查费用,也为了让患者少受辐射、少吃射线。
张默道也不主张让患者多吃药。
十几年前,张默道面对乳腺疾病患者,往往只开一个“海带+小米粥”的“药方”。“其实就是让患者活血化瘀,有些食物搭配得好一样能起到药物的作用。”她说。如今,张默道不能开这个“药方”了,因为她发现青岛人患甲状腺结节的越来越多。但她依然坚持不给患者开大处方。比如,某种治疗乳腺增生的中成药按常规疗程应开八盒至十盒药,但张默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的病情区别对待。张默道说,只要能达到疗效,没必要让患者多花钱,吃多了还伤胃。
有不少民营医院开出高薪酬想聘请张默道坐堂,她都谢绝了:“人家给我高工资,我又不愿多开药、多开检查单,所以我不能去。”
“张教授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心细暖人。”患者周女士拿出自己的病历给记者看,从第一次就诊,张默道就在她的病历上画图,病变位置标得清清楚楚。她写的病历书字迹清晰、内容详实,就像一份“小报告”:患者自述的病痛感受、初诊后的情况、诊断结果、用药应在饭前还是饭后、什么时间复查,等等,连外行人也看得明明白白。
张默道从来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医者。
作为资深专家,在青大附院国际门诊,张默道的专家号是每位300元。但在普外科门诊,她坚持不做“百元专家”。看9元专家号,张默道却是不同寻常地细致。她一天只接诊20名患者,却常常看到中午12:30。一名刚做过手术的患者担心病情复发,把心中的疑惑记录在手机上逐条向张默道请教,老人耐心地解答,足足接诊半个小时,才让患者满意地离开。
这种医者之心,也来自张默道的医学传承。
张默道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张纪成是留美归来的医学博士,是我国医学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她幼年便立志要当一名外科医生,“我从小就觉得当外科医生很光荣,我最大的快乐就是能给患者治好病。”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默道曾两次遭遇癌症。1979年,她在烟台教学期间查出患有胃癌,需要尽快做手术,但她看到病房里还有那么多患者在等待手术,硬是忍着病痛,为住院病人全部做完了手术,自己才躺上了手术台。当时她疼得厉害了,就让护士按压背部止痛穴位,继续工作。1997年,张默道因胃癌转移,又接受了一次手术治疗,但挂念着患者的她,术后3个月就回到了医疗第一线。她的家人告诉记者,只有回到诊室、手术台,老人的心情才会愉快。
她,一辈子爱学习
曾经有一段时间,青大附院七楼的计算机中心每天都会有张默道的身影。年逾八旬的她在练习拼音打字。
在我市各大医院,70岁以上的老专家坐诊,通常要配备一名研究生当助手,但张默道不需要。“给我配助手,那不是耽误别人的工作吗?大不了别人学一遍,我学五遍。”
1930年出生的张默道英语相当流利,但如果把键盘上的字母变成汉语拼音,她就有些懵,因为她幼时学习汉字的注音与如今的标准化汉语拼音在书写和读音上有很大区别。为了熟练地在电脑上打字,张默道竟然去买了一本小学语文书,像一年级的小学童一样,自己从头学起了汉语拼音。每天上午在办公室坐诊,下午就雷打不动去计算机中心练习。记者在她的电脑键盘下看到了这本小学语文书,书的外缘都已经被磨出了毛边。
“我老伴一辈子就是个爱学习的人。”张默道的丈夫俞守谦告诉记者,张默道坐诊结束后,不是泡在医院的图书馆,就是在家里捧着她的医学书苦读。她自费订阅了《临床外科》等医学期刊,以及时了解当今最前沿的国内外顶尖技术和医学动态,虽年逾八旬,在专业上却从没落伍过。
2007年6月,张默道成为终身医学专家。
不仅把自己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她还将自己的严谨的医者精神、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后辈。
张默道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上班,逐一查看病人,她的学生们知道,如果谁来得稍晚错过了查房,她会特别生气。下班前,她也会再次查房,亲手为病人换药、包扎,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已经成长为青岛医疗系统的中坚。
青大附院的普外科主任周岩冰就是张默道的学生。老师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淡泊名利,他记得老师曾说过:“把年轻人培养起来,个个都成为医院的栋梁,才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记得老师还说过:“能在活着的时候,每天为病人服务,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青大附院院长助理、肝胆外科主任吴力群也是张默道的学生。他感念老师当年手把手的指引,“我当住院大夫时,每一种手术她都要带我做一次,教我怎么用手术刀。有一次她在教学时不小心被我用手术刀划破了手背,她没有半点责备,还是耐心地教我,直到我会了为止。”
张默道,一个一心一意的医者。
责任编辑:李健